顯然,把文字刻寫到堅硬的甲骨遠比寫到竹簡、縑帛或紙張上,要難得多。人們大多認為,在使用甲骨文的時代,能夠同時掌握文字識別和刻寫技術的人是非常少的,而這些人可以說就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些書法家。盡管如此,在當時書法也不大可能從生活實用中區(qū)別出來,人們還沒有有意識地去創(chuàng)造和欣賞書法作品。
商、周兩個朝代,青銅器得到普遍地使用。一些青銅器上還銘刻有文字,這些文字被后人稱為金文。由于銘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大多是鐘和鼎,金文也稱為鐘鼎文。這些銘刻于鐘鼎上的文字,大多是記述當時天子、諸王侯、貴族的祭祀典禮、狩獵、征戰(zhàn)、詔命、封賜等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
一般認為金文是繼甲骨文之后的主要漢字形態(tài),較早期的金文保存了很多和甲骨文風格相近的特點,后來則漸漸拉開距離,越來越具有獨立的風格特征。也有人認為金文有自身獨立的起源,而且它起源的時代甚至比甲骨文更早,只是由于周朝人“事鬼敬事而遠之”(《禮記?表記》),主要用來占問鬼神的甲骨文不像商朝那樣受到重視,所以導致了甲骨文的衰落和金文的盛行。
西周是金文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金文風格厚重雄渾、典雅壯麗,代表作品有《毛公鼎》、《大盂鼎》和《散氏盤》。其中《毛公鼎》對后世的書法家影響很大,清朝書法家李瑞清甚至說:“毛公鼎為周廟堂文字,其文則《尚書》也;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边@句話說明《毛公鼎》被認為是學習書法的“必修課”。
周朝末期,在石鼓、碑石、摩崖等石制物體上銘刻文字開始出現(xiàn),這些文字被后人稱為石刻文字。石刻文字表現(xiàn)出了某些和金文不同的特點,但是金文和石刻文字都被歸入“大篆”的范圍?,F(xiàn)存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竹簡和木牘開始廣泛作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由于簡牘的廉價,文字從此才可能開始被一般的平民所掌握。文字學習和書寫的主要群體,才可能開始由掌握專門技能的人變?yōu)橐话愕钠矫?。而中國書法也開始有了比較廣泛的生活基礎。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中國在政治上是一個分裂的時期,在秦始皇帝統(tǒng)一六國之前,各諸侯國在文字、貨幣、度量衡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由于歷史的原因,漢字形態(tài)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民間和官方兩條路線。因此,漢字的具體形態(tài)在從大篆向小篆的發(fā)展過程,并不是一個線性一致的過程。后來的人們就在這個時期的簡牘文字中,發(fā)現(xiàn)了最初形態(tài)的隸書。
與簡牘的廣泛使用相適應,毛筆也開始作為主要的直接書寫工具。在此后的兩千多年里,毛筆一直是中國人主要的書寫工具。使用毛筆書寫成為中國書法的重要特點,從此中國書法的整體面貌就大致定型了。
二、 秦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朝。秦朝為了鞏固統(tǒng)治,采取了一系列消除原諸侯國之間的各種制度差異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同文書”(《史記?李斯列傳》),即把原來各諸侯國所使用的各有差異的文字統(tǒng)一成為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