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術界對面具的研究,始于20 世紀80 年代中后期,當時貴州“儺”面具在北京、上海等地轉出,后又赴美、法德等國家展出,引起學術界的興趣和關注。由“儺”文化引起的面具學術研究相當活躍,一些與面具相關的學術專著陸續(xù)問世。長期以來,青海學界對面具研究一直處于空白。通過調查了解、認識和研究,青海民間和藏傳佛在法事活動中的面具文化,向世人展現了青海高原的人文精神、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宗教藝術,反映出高原的性格、氣質、精神境界和西部的神秘之美。特別是各種類型的面具所具有的雕塑、繪畫、圖案、裝飾等綜合性的美感,足以讓讀者進入一個五彩斑斕和神奇奧妙的面具世界。
本文引自《人神相契、形神兼?zhèn)洹?——青海面具藝術研究
作者:馬達學
馬達學,男,漢族,1952年生,甘肅省渭源縣人,1977年10月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藝術系。任青海省藝術研究所創(chuàng)作研究室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
曾參與編纂國家藝術學科重點研究項目《中國戲曲志?青海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青海卷》,先后于1997年11月獲第二屆全國文藝集成志書編纂成果個人“二等獎”、2000年12月獲第三屆全國文藝集成編纂成果個人“二等獎”。
同期還參與了《青海省志》(文化藝術志)的美術編輯工作,發(fā)表論文藕《瞬間的藝術 永恒的形象》、《佛的尊榮 人的風采》、《論克孜爾、莫高窟、西來寺佛畫藝術》、《青海民俗與巫儺文化考釋》、《青海民間藏戲面具藝術》、《面具?遠古文化的遺存》、《青海土族納頓文化現象解讀》等30余篇。
其中《青海民俗與巫儺文化考釋》論文獲第四屆青海省文藝理論作品“優(yōu)秀獎”,該論文在2000年8月“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究會”上宣讀和學術交流并出版?!肚嗪C耖g藏戲面具藝術》論文于2006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文學獎“二等獎”,同年12月又獲西部地方戲發(fā)展論壇暨第二屆中國戲曲理論研討會“一等獎”。200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重點課題《西部人文資源基礎環(huán)境數據庫》課題組聘任為課題專家組成員,為該課題承擔了青海地區(qū)的部門資料編寫工作,并參與了相關的課題和學術研究。


編輯:施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