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臺灣地區(qū)著名作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里。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龍應臺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祖籍湖南衡東,父親姓龍,母親姓應,出生在臺灣,所以叫龍應臺。
龍應臺的經(jīng)歷復雜而簡單
復雜,是因為她生于臺灣,在美國接受教育,與德國人結婚生子,又到香港繼續(xù)自己的事業(yè)。在多數(shù)人眼中,她是一個毫不留情的言者,一個冷峻的批判家,一個咄咄逼人的斗士。
簡單,是因為無論身在何處,無論做什么事情,她始終堅守對故土的熱愛、對人性的思考,以及身為知識分子的道德與良知。
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剛剛留學回到臺灣的龍應臺,因為實在不能忍受熒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員”自私自滿的談話,一口氣寫下《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投給《中國時報》,自此一發(fā)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雜文集《野火集》出版,筆鋒凌厲,無所畏懼,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國文化里的陳腐和政治體制的荒謬,迅速在臺灣刮起一陣“龍卷風”。21天內(nèi)再版24次,每五個臺灣人就擁有一本。她讓臺灣人認識了自由多元的價值觀,也知道了什么時候該打破沉默勇敢地說“不”。

此后的13年,龍應臺隨丈夫遷居歐洲。一邊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邊繼續(xù)寫著刀光劍影般銳利逼人的時評文章,或是反抗專制、呼吁人權,或是文化沖突、社會變遷,無一不顯示出她對公共問題的關注,其膽識和氣魄,讓多少男士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