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藍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抒發(fā)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
唐太宗李世民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摹制多本,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睔v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shù)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杰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

蘇軾云:“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來至于吳道子,書至于顏魯公。” 顏魯公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顏真卿是中國書法史上繼王羲之之后,而且唯一能與王羲之并駕齊驅的偉大的書法革新家,他創(chuàng)造了“顏體”,堪稱楷體“書圣”。顏真卿的楷書,如正德君子立于廟堂之上,有衣冠莊重、氣度隸穆之氣象。而顏真卿的行草書與他的楷書相比,成熟得更早,并且更生動遒婉,有馳騁揮戈、拔劍起舞的叱咤氣概,造詣極深,自有境界,和而不流,威而不犯。既不同于六朝那種超逸優(yōu)游、風行雨散的行書,也不同于張旭、懷素的驚電飛流、龍奔蛇突的狂草。顏真卿往往融楷隸篆籀于行草中,運用中鋒、藏鋒、轉鋒于線條內,取筆劃的蒼勁奇崛,得字形的詭異飛動,化墨色的濃淡枯潤,去揮發(fā)豪放雄健的英氣。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由于是真跡傳世(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更被后世譽為“在世顏書第一”。這件草稿無論內容還是書法都極為典型。《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書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是顏真卿為已侄寫的一篇祭文草稿。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于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誤之處增多,時有涂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tài)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郁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
麻紙本,行書縱28.2厘米橫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鈴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于”、“樞”、“鮮于樞伯幾父”、“鮮于”等印。曾經(jīng)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黃州寒食帖》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一顆耀眼明星,在文學和書畫領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排在宋朝四大書法家的首位,其書法以楷、行為主。其楷書主要是以唐顏真卿為取法對象,得渾厚雄強之勢,但用筆有晉人法意,楷中帶行,結字平扁,如石壓蟾蜍,變化豐富,個性鮮明。其行書以顏書為底,上朔二王,寫得雄秀兼?zhèn)洌艠愣嘧?。蘇軾的書法,是典型的文人書風,他的書法,是構建在其廣博而精深的文學基礎之上的,蘇軾在其論書絕句中寫道“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其極具個性的書法對后世影響極大,宋以后,學顏的都學蘇字,而寫二王的,也沒法繞過蘇字。
元豐五年,蘇軾四十七歲時書《黃州寒食帖》,縱33.5厘米,橫118厘米,計十七行129字,其真跡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帖遣興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作了二首五言詩。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饵S州寒食詩帖》不僅是蘇軾平生最得意的作品,大書法家鮮于樞還把它譽為繼《蘭亭序》、《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