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藝術,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世界性文化現象,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始初階段形成的一個特殊藝術領域。它不但是一種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跨越全部人類社會各階段的歷史文化傳承,也是一種復合文化的奇特符號,具有神秘色彩的象征性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對人類的精神世界曾產生過相當深的影響。
根據華夏典籍、文史資料以及近些年來的各地學者在傳統文化發(fā)掘工作中獲得的資料表明,中國面具的淵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圖騰時期。

圖騰崇拜是原始時期的一種宗教心理反映,其目的是祈福禳災。原始人囿于智力水平,對宇宙中各種自然現象無法理解、相信萬物有靈,認為災禍均為邪魔癘鬼作崇的結果,人類處于本能的求生存欲望,開始崇拜與之生命休威相關的某一自然物,這種崇拜逐漸衍變?yōu)橐环N徽號并成為本氏族的圖騰物象征。
原始人在戰(zhàn)爭、狩獵、耕收乃至自身的繁衍中,都要舉行崇拜儀式,唱歌跳舞、祈福納吉。常常戴獸頭、披獸皮,裝扮成圖騰物的形態(tài),以取悅于圖騰神物。這些化妝護面的圖騰舞蹈,是原始先民們祭祀天地祖先、教育子孫后代們及宣泄情感的主要形式。面具正是在這種充滿原始巫術的圖騰舞蹈中孕育和形成的。在最早的狩獵時期,人們是靠獲取動物來維持生命的,因而,在他們心目中,動物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崇拜的神靈,他們相信戴上獸頭定能獲得超人的能力。認為這種獸頭能使人“異己”轉化為“非人”(動物),這應該是最原始的面具了。
藏面具是藏傳佛教文化孕育形成的,主要品類有“羌姆”面具和“藏戲”面具。藏面具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等藏族聚居地。藏面具具有象征意義的色彩和各種裝飾手法來表現“羌姆” 和“藏戲”的角色、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具有濃郁的藏文化色彩。藏面具特指藏傳佛教在儀式中跳神表演所戴的面具和藏戲面具,它自成體系,是在藏族本土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因此,藏面具具有悠久的歷史。
在佛教進入青藏高原后與藏族原始笨教相結合的傳承中,羌姆以約定成俗地形成了在藏歷正月、四月、六月、九月舉行的大型面具神舞法會,成為在整個藏區(qū)廣泛流行的民俗性羌姆活動。藏戲面具是源于羌姆并吸收、融合藏族民間歌舞說唱文學以及宗教文化而形成的,因此,藏戲面具風格別致、逼真、獨特、富有感染力,已成為藏戲不同流派的主要標志。在歷代傳承過程中,藏面具經過佛教僧侶和民間藝人的豐富和完善,制做工藝更加精致,并隨著藏文化發(fā)展向周圍臨省輻射,特別是青海的藏面具受西藏的影響最直接,其風格、造型具有濃厚的藏族宗教文化色彩和地域文化特征。成為中國面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海在歷史上雖然多民族肇端與繁衍,從古老的羌族到以后的匈奴、鮮卑等民族,步履了興盛與衰微、升浮與湮滅的腳印,最終塵埃落定。從元代伊始,漢、藏、土、回等多民族文化在這里相互交融,但藏族文化最終成為青海高原上的主體文化之一,青海面具是以藏族面具為最豐富。 青海面具同中國乃至世界上所有的面具一樣,最早是作為一種巫術符號出現的,因而,它同原始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直至今日,絕大部分面具在人們心目中均是一些天神地祗形象,無不凝結著人們的敬仰與崇拜,蘊涵著一種虔誠的宗教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