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從日本到中國,加藤推開宿舍門就會喊:“我回來了!”加藤說,他對中國,沒有距離感,回到這里,像是回家。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越來越開放的中國。在北京市的常住人口中,外國人占總數(shù)的0.3%。他們熱愛中國的京劇,學習中國的相聲,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很多人把中國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
現(xiàn)代芭蕾《外國人學京劇》
2004年,83歲的美國老人寒春,和其他26名外國人一起,成為拿到中國“綠卡”的首批外國人,來到中國57年后,她正式成為一個中國人。
當滿頭銀發(fā)的寒春,舉著001號“綠卡”微笑的照片登載在各大媒體的時候,評論家們認為,與其說這是一次單純的外國人身份管理制度的變革,不如說是日益開放的中國在各方面努力進行創(chuàng)新的一部分。
越開放越自信
424年前,意大利人利瑪竇從中國肇慶的一個小碼頭上岸,他給中國人帶來了一張剛剛繪制好的世界地圖。從此,中國人知道地球是圓的。
如今,在剛剛建成的首都機場T3航站樓里,每天都有幾十架國際航班從世界各地降落;每天都有數(shù)千名外國人自由地來到北京,學習、工作、旅行或者定居。
越來越國際化的中國,以越來越成熟的制度,越來越開放的胸襟,容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
今年已經(jīng)87歲的寒春,住在昌平沙河奶牛場一間普通的平房里,度過自己在中國的第61個冬天。
1947年春天,帶著對中國的巨大好奇,寒春從美國途經(jīng)日本來到中國,上海是她的第一站??戳怂怪Z的《西行漫記》后,她必須弄明白,中國共產(chǎn)黨的小米加步槍,是如何戰(zhàn)勝了美帝國主義的機槍加大炮。她被廣泛發(fā)動底層群眾的中國革命深深打動,從此留在中國。在北京郊區(qū)的奶牛場,這位曾經(jīng)的核物理專家,靜心為中國培養(yǎng)著高產(chǎn)的“奶?!焙桶踩呐D坦嘌b技術(shù)。
56年后,24歲的加藤嘉一也如愿來到中國。他同樣帶著強烈好奇感而來。在日本時,他只能從書本上了解中國,對這個一海相隔的國家,他的印象只有兩個詞:神秘、單一。
五年的中國生活,讓他改變了看法。單一變成了多元,而神秘依舊。
“中國人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開放,不光是外國人,各種多元文化都可以在這個國家共存,特別是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奔犹僬f,中非論壇、奧運會的召開,更讓中國人覺得自己特別牛。
“無論如何,中國是個讓人成長的地方?!奔犹侔岩恢皇执钤谏嘲l(fā)靠椅上,露出自信的微笑。他的背后,是北京北三環(huán)璀璨的夜色。
編輯:李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