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翠云廊的形成,民間也有許許多多的傳說。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在蜀地砍伐了大量樹木來修建阿房宮,使蜀地植被遭到大肆破壞,引起當?shù)匕傩盏膹娏也粷M。秦始皇為了平息民怨,便下令在驛道兩旁植樹,因此這些樹又被稱為“皇柏”。三國時期,張飛為了讓奔波于蜀道上的士兵們不受酷暑風寒,便率將士們和百姓一起大規(guī)模沿路植樹,因此,老百姓又把這些柏樹稱為“張飛柏”。在翠云廊北段,有一棵高達29米的“劍閣柏”,經國家林業(yè)部門鑒定,為瀕臨滅絕的古老樹種,世界僅存這一棵。1963年,朱德來此觀賞時,曾稱它為“松柏長青樹”。

蜀道沿線還保存著諸多古代交通文化的遺跡。朝天峽的古棧道位于絕壁之上,下臨嘉陵江,現(xiàn)存棧道孔眼400多個,代表著棧道這種古代交通形式的絕佳風貌。蜀道沿線還曾有許多驛站,代表著蜀道上交通、軍事、郵政事業(yè)的完備體系。今天的蜀道沿線依然有不少以驛站命名的地名,如劍門驛、龍泉驛等。
古巴蜀之地所在的四川盆地是一個典型的“四塞之國”,四周被高山所圍繞,古時交通甚為不便。這種封閉的地形很容易形成一種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地方性格。然而,千百年來蜀道的滄桑,卻恰恰見證著一種奮力向外開拓、努力超越自身限制的決心和勇氣,也見證著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進程。今天的蜀道,仍將以其厚重的文化內涵,續(xù)寫延續(xù)千載的傳奇。
重要地位
古蜀道歷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是保存至今人類最早的大型交通遺存之一,比古羅馬大道的歷史更為悠久。
無論古代與現(xiàn)代,蜀道在我國歷代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中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海上交通不發(fā)達的周、秦、漢、南北朝的漫長歷史時期里,蜀道是歷代王朝政治中心——京都通往西南乃至通往與西南臨近國的要道,她與連接東西的絲綢古道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蜀道本身在歷史上對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民族的團結、文化的交流和政權的鞏固都曾起過重大的作用,而蜀道沿線的歷史文物更是國之瑰寶。
蜀道作為我國歷史上溝通西北與西南地區(qū)的交通主網絡,蜀道沿線不僅以奇險棧道著稱于世,也以其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奇特珍貴的自然景觀及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為海內外游客所向往,此外千里蜀道還是我國當代西部開發(fā)中重要的工業(yè)科技走廊,沿途的古蜀、民俗文化也獨具特色,有重要的旅游文化地理價值,這些都為蜀道旅游的可持續(xù)開發(fā)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
編輯:馮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