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糖塑的制作手法,較之北方等其他區(qū)域的糖人制作手法,顯得更為復(fù)雜,技藝更多更精湛。其他地區(qū)的糖人多以“吹”為主,而天門糖塑則增加了“塑造”的成份,如搓、捏、團、挑、揉、按、壓、擦、撥、畫等。一團毫無生氣的糖,經(jīng)過藝人的各種手法,就變成了栩栩如生、人見人愛的藝術(shù)品。

天門糖塑從手工技法上分為兩大類,即“吹”和“塑”,按行話稱為“泡活”和“頭子活”。也就是“吹”的糖人叫“泡活”,“塑”的糖人叫“頭子活”。動、植物類一般采用“吹”。人物類一般采用“塑”。不過,天門糖塑大部分作品都是“泡活”與“頭子活”的結(jié)合體,嚴格地說“泡活”與“頭子活”不可分割;“吹 ”、“塑”結(jié)合的糖塑作品,既有體量,能造成氣勢,又有細節(jié),“百看不膩”。
“吹”,講究的是快而準確到位,因為糖膜是在攝氏20度以下的溫度中迅速凝固,氣溫越低,凝固越快,要求藝人眼疾手快、氣息均勻、動作熟練,不然就難以完成。人人熟悉的一頭水牛,是所有“泡活”中最難吹制的,尤其要做到形神兼?zhèn)?,健壯有力,那就更不容易了。幾十秒鐘的時間將一團糖吹制成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這恐怕是其它藝術(shù)門類難以達到的。我們不能不敬佩天門糖塑藝人那巧奪天工的非凡絕技。
“塑”,講究的是結(jié)構(gòu)和色彩,更要求糖塑藝人除了手上功夫外,還須具備一定的審美意識和靈氣。在此,我們要提到已故的天門糖塑藝人汪培林師傅。汪培林師傅是迄今為止老百姓公認的天門糖塑的一代宗師。他善于動腦筋,對藝術(shù)精益求精,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把天門糖塑推向了一個更高更美的層次。他的“四大絕活”廣受世人稱贊。一代宗師走了,他留下的是老百姓記憶中的糖塑精品和無盡的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