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長長的棧道將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連,洞窟的四壁盡是與佛教有關的壁畫和彩塑,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莊嚴神秘,令人屏聲斂息。
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千百年來,碧天黃沙的絲路貫通著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而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當年曾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貿易興盛,寺院遍布。以藝術形象宣傳思想的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其中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規(guī)模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甘肅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于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于366年,后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guī)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飛天4000余身, 唐宋木結構建筑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是一處由建筑、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fā)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huán)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象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yǎng)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