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兩會新聞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zhuǎn)流失,但現(xiàn)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在杭州市),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p>

溫總理的話,充滿了對兩岸“血濃于水”同胞情誼的深情寄托。 諸多年來,兩岸畫家和有識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臺灣多數(shù)報紙都重點報道了溫家寶以《富春山居圖》分藏兩岸為例,表達他希望兩幅畫能早日合成一幅畫的愿望?!堵?lián)合報》的文章說,這寓意著溫家寶期許兩岸早日由分走向合的心愿。
溫家寶總理提及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晚年的代表作,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是黃公望晚年為無用師(和尚)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是黃公望的代表作。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險在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現(xiàn)藏浙江省博物館;后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zhuǎn)流失,而充滿了傳奇色彩。
創(chuàng)作過程
《富春山居圖》始畫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jīng)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chuàng)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shù)載,終于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此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nèi),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于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贊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p>